疫情冲击后随着企业实现制造业多元化 中国可能会成为众多中心之一
一些分析人士称,对许多企业来说,在冠状病毒大流行之后调整供应链意味着从中国扩张,而不一定是离开。
自去年年底冠状病毒在中国武汉首次出现以来,始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商业活动受到限制,突显出中国在从儿童玩具到制药等全球商品生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对几乎每一家公司来说,这都是一个警钟。”贝恩公司(Bain)的专家副总裁格里·马蒂亚斯(Gerry Mattios)上周在电话采访中表示,“议程上的第一项是,‘我如何在供应链中建立弹性?’”
马蒂亚斯说,这一战略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建立灵活性——从不同的生产来源快速转换以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我们不会看到中国制造业突然枯竭。”他说,“中国出口制造能力的很大一部分可能会转移到中国以外,但中国国内消费能力的很大一部分将留在中国。”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去年夏天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亚洲国家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35%。麦肯锡报告补充称,中国也已成为汽车、奢侈品和手机等许多产品的最大市场,约占全球消费的30%或更多。
冠状病毒已经感染了540多万人,造成至少34.5万人死亡,其中包括中国的4600多人。这场流行病扰乱了全球商品流动,鉴于美中贸易紧张和中国以外国家劳动力成本降低,一些行业的商品流动已经发生了变化。
为了控制病毒,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将农历新年假期延长了至少一周。根据CNBC获取的数据计算,这些地区占中国出口的90%。
咨询公司Alvarez & Marsal的董事总经理豪·吉特·利姆(How Jit Lim)称,从商业角度来看,在冠状病毒爆发后建立弹性供应链也意味着认识到流行病可能在任何地方发生。该公司专注于供应链管理。
他指出,转移生产的决定需要长期规划和承诺,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当企业在经济低迷时期努力节约成本的时候。
“中国仍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利姆说,“世界上几乎没有几个国家可以找到建造某种东西所需的一切...劳动力成熟度和周围的人才库在中国仍然非常有吸引力。”
然而,一个可能影响供应链的关键因素是政治,利姆说,并指出这种变化不一定会导致更高的商业效率。
*各方的政治驱动因素*
就像一些国家向企业施压,要求它们离开中国,回到自己的国家一样,北京方面也在为企业为什么应该留下来寻找理由。
在本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官员强调了中国市场对企业的吸引力。
今年前三个月,中国经济收缩了6.8%,以人民币计算,出口骤降11.4%。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占就业岗位的27.6%,超过2.14亿个。
在上周五备受期待的年度议会会议上,中国没有分享今年的增长目标。一天前,大会发言人张业遂表示,外国企业并没有大量离开中国,美国和中国应该为开放供应链和全球增长而共同努力。
4月份,中国出口出人意料地反弹超过8%,原因是重开的工厂争相履行订单,尤其是医疗用品订单。
据Payoneer副总裁兼大中华区经理黄正德表示,与电子商务卖家合作的跨境金融支付平台Payoneer在3月份的业务活动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并一直延续到5月份。
黄正德预计,消费者行为的转变将推动更多的网上购物。他表示,他在短期内仍持谨慎态度,但对中期增长相当有信心。
*未来增长的挑战*
尽管中国可能是第一个摆脱经济封锁的经济体,但其他国家可能还不准备大举购买。就连中国官员也保持谨慎。
“随着病毒在全球蔓延,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中国在海外贸易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商务部长钟山上周对记者表示。
企业国际业务面临的政治压力似乎只会越来越大,对中国在全球市场中角色的更严格审查可能会加速多元化。麦肯锡去年夏天的同一份报告发现,世界其他地区越来越依赖中国,而随着中国试图更多地依靠国内消费实现增长,中国也变得更加自给自足。
“我们将开始在世界各地看到新的领域,在世界各地看到新的地点,开始增加生产能力……这是过去没有的。”贝恩的马蒂亚斯说,特别是指欧洲。
“最终,我们将走向更加分散的制造业——世界上许多小工厂。”马蒂亚斯说,而不是“世界工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