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市场供过于求规模成谜 市场紧急评估潜在影响
数月来,石油市场一直在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供过于求做准备。预测机构、投资银行和分析师普遍认为,随着关键定价中心的库存开始累积,年底至明年初油价将受到压制。
市场共识显示,供过于求很快将冲击市场,但对过剩规模的预估存在巨大差异——从创纪录的“超级过剩”,到符合历史规律的一季度需求淡季“温和库存增长”,各方判断不一。
若石油市场仅受供需关系主导,过剩规模本应更容易评估。但现实中,石油市场绝非简单的供需等式,因此对过剩规模的预估本质上是充满“假设”的推测。
国际能源署(IEA)在10月月度报告中警告,受供应激增和需求疲软影响,全球石油预期过剩规模将超过此前预估。
该机构估算,9月中东供应激增叠加美洲强劲出口,导致海上漂浮石油量大幅增加1.02亿桶(相当于日均340万桶),为疫情以来最大单月增幅。
“展望未来,随着大量海上原油向主要石油枢纽靠岸,原油库存势将激增,而天然气液体(NGLs)库存将开始下降。”IEA表示。
就在IEA报告发布一周后,美国对俄罗斯最大石油生产商和出口商——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与卢克石油公司(Lukoil)实施制裁,所有关于过剩规模的预估均被打上问号。
制裁将有一段缓冲期,直至11月21日正式生效。由于这是特朗普政府施压俄罗斯就乌克兰问题谈判的筹码,部分分析师怀疑11月21日后制裁是否会完全落地。
高盛石油研究主管达恩·斯特鲁伊文(Daan Struyven)上周表示,今年以来,俄罗斯石油公司与卢克石油公司的日均石油出口量达300万桶,约占全球供应的3%。
但高盛认为,“制裁对全球石油进口的影响可能较为有限,因为OPEC核心成员国拥有闲置产能,可抵消部分供应缺口”。
斯特鲁伊文补充道,“制裁后,贸易网络往往会重新整合”。
尽管如此,受过去数月“库存大幅累积”影响,高盛仍对短期油价持悲观态度。
此外,“部分投资者可能从今年的一系列事件中推断,美国政府可能通过升级手段最终实现局势缓和。”斯特鲁伊文指出。
无论制裁持续多久,全球石油贸易流向已开始再次调整:俄罗斯主要买家中国和印度正紧急寻找替代供应源,或通过非制裁实体采购俄罗斯石油。
据报道,中国国有石油巨头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已暂停采购俄罗斯石油(至少短期如此),直至制裁态势及影响明朗化。
分析师表示,中国独立炼厂可能继续寻求俄罗斯原油,但操作会更为谨慎。
印度炼厂则表现得更为审慎——印度正寻求美国降低对其出口商品的50%高额关税,因此不愿在此节点与美国政府产生冲突。
即便美国宣布对俄罗斯顶级生产商实施制裁,世界银行上周仍预测,“2025年石油供过于求已大幅扩大,预计明年将比2020年的近期高点高出65%”。
世界银行指出,受电动汽车销量增长和中国石油消费停滞影响,石油需求增长放缓,预计布伦特原油均价将从今年的68美元/桶跌至明年的60美元/桶,创五年新低。
荷兰国际集团(ING)大宗商品策略师沃伦·帕特森(Warren Patterson)和埃娃·曼西(Ewa Manthey)周一表示,OPEC+产油国周日决定“2026年一季度暂停恢复减产规模”的做法“合理”,因为市场预计明年3月前将处于供应过剩峰值。
“不过,考虑到美国近期对俄制裁,这一过剩规模仍存在极大不确定性。”两位策略师补充道,“若制裁扰乱俄罗斯石油出口,将缩减明年初的预期过剩量,为OPEC+在2026年初重新评估生产政策创造机会。”
OPEC及其主要成员国公开否认“供过于求”说法。
阿联酋能源部长苏海尔·阿尔·马兹鲁伊(Suhail Al Mazrouei)周一在阿布扎比国际石油博览会(ADIPEC)上表示,“需求依然强劲,我不认为市场会出现供过于求,也不会讨论这种可能性”。
但OPEC+暂停增产的举动,实则表明其担忧若库存加速累积,明年初可能出现油价暴跌。
这一决定也将为OPEC及其以俄罗斯为首的盟友争取时间,以判断美国对俄顶级生产商的制裁是否会实质性削弱供应,或市场是否会通过贸易流向重组适应变化。






